在现代社会中,钟离权、吕洞宾的形象肯定是不陌生的,大多数是通过戏剧或者影视作品来认识的。在道教神仙系统中,虽然都位列八仙之一,其实他们两位是属于师徒关系的,在唐五代时期的丹道经典《钟吕传道集》记录了吕洞宾向钟离权问道的整个过程,钟离权祖师大开方便之门,传道于吕祖,内容由浅入深,由点到面,由易到难,层层解答,不仅为吕祖解惑,也允许这次的传导过程流传于世,更为后世修道者开辟了一条切实道路,称之为钟吕丹法。
第一、论仙凡
《论真仙》,讲述了修道的大致方向,人生而为人,生老病死苦是必须要经历的,神仙之道,长生久视,逍遥自在,皆是人人向往。然而凡人修道,逆而为仙也并非易事,其概率也极其微渺。而这修道第一难,难得就是随波浊流,随世世堕落。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知晓宇宙生成论的道学概念,自天地生成之前,一切都为虚无,在虚无中恍惚有一炁,称之为先天之炁,经过了漫长岁月,在天地未生成之前,一切都属于虚无,在虚无之中,恍惚有一炁,这个炁就是道炁,也是先天之炁。先天之炁经过很久的时间,渐动而分,阳炁上浮是为天,阴浊之炁气下沉为地,然后万物又演化出来了,阴阳相交,而遂生人,阳炁就好比是人的性,阴炁就好比是人的命。人之所以能成为人,是因为有阴阳二炁的交合,这就是立性和立命的本源道理,因此,人的身体本身也就是一个小的天地。人道,那就是顺应阴阳二炁,随其自然变化而繁衍。如果要成就神仙,就要返本还原,逆反于自然之道。凡人之受生之后,自太初长至精气充盈,虽是后天之形,但先天元阳未失,真气未散。文中比喻“是时阴中阳半,可比东日之光”。奈何人之繁衍,娶妻婚嫁亦是正理,不免走失元阳,耗散真气,生老病死绝生生体验一番,至老回顾,如镜中观花,后悔莫及。因此在第一问中钟离权祖师便讲明利害关系,实乃一点灵光,就看能否点悟后人了……
同理,紫阳真人在《悟真篇》自序第一段就说到:
“嗟夫!人身难得,光景易迁,网测修短,安逸业报?不自及早省悟,惟只甘分得终,若临歧一念有差,堕于三涂恶趣,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,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,教人修炼以逃生死。释氏以空寂为宗,若顿悟圆通,则直超彼岸,如其习漏未尽,则尚循于有生。老氏以炼养为真,若得其要枢,则立跻圣位,如其未明本性,则犹滞于幻形。
在上卷其一、其二两首诗更是道出真机:
其一
不求大道出迷途,纵负贤才岂丈夫。
百岁光阴石火烁,一生身世水泡浮。
只贪名利求荣显,不觉形容暗悴枯。
试问堆金等山岳,无常买得不来无。
其二
人生虽有百年期,夭寿穷通莫预知。
昨日街头犹走马,今朝棺内己眠尸。
妻财抛下非君有,罪业将行难自欺。
大药不求争得遇,遇之不炼是愚痴。
在《伍柳仙宗·天仙正理增注直论·道源浅说篇》也有论述:
“人道者,生身成人之道也。一次变化是父母初交,二炁合为一炁而成胎也。二次变化是胎完十月,有炁为命,有神为性而将产也。三次变化者是产后长大成人。精炁盛极,十六岁时也。谓之三变者。 亦有三关修炼而仙道得。 顺行人道之三变者,言一变之关,自无炁而合为一炁也。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,只是先天一炁,不名神炁。及长似形。 微有气似呼吸而未成呼吸,正神气将判、未判之时。及已成呼吸而随母呼吸,则神炁已判而未圆满之时。但已判为二,即属后天, 斯时也,始欲立心,立肾, 而欲立性立命矣。 神已固藏之于心,炁已固藏之于脐。及至手足举动翻身,而口亦有啼声者,十月足矣。则神气在胎中已全,此二变之关,言一分为二也。出胎时,先天之炁仍在脐,后天之气在口鼻,而口鼻呼吸亦与脐相连贯。先天之神仍在心,发而驰逐为情欲。由是炁神虽三,总同心之动静为循环。年至十六岁,神识全矣。精炁盛矣,到此则三变之关在焉。或有时而炁遮阳关。 则情欲之神亦到阳关。神炁相合,则顺行为生人之本。此炁化精时也,谓之三变者如此。修炼三关者,使精返为炁。炁炼为神。 神还为虚。即是从三变返到二变,从二变返到一变,从一变转到虚无之位,是为天仙矣。 此处合用修炼之功。正宜浅说之者。
夫炁与神皆有动静。而静极之际,正有动机。炁动即有神功,即此动机,便可修仙。 缘此机为生人、生仙佛之分路,入死,入生之要关。”
由此可见,不论哪一种丹经,其内丹理论,开篇都是苦口婆心,用大量的论述来开悟后者,看透生与死的过程、了悟仙和凡的区别,人生之沧海桑田,以坚定人之心性。这也是内丹性命双修的基础。
第二、论仙阶
未修仙道,当先明其理,理不明,不晓整体系统法则。之后再得名师点拨,加之自己勤修苦练,得悟真常,方能水到渠成。凡人死为鬼,道成为仙,这是一个宗教的内在含义,是我们现实处的这个物质世界不可所及的,也是一个本质的区别。何为鬼?何为仙?其实就是阴阳而已。纯阴无阳者是为鬼,纯阳无阴者,是为仙。阴阳相杂者是为人。这是人、鬼、仙相对应的天地人三界的宗教理论。在沈志刚所着《钟吕传道集注译》中引用王力平先生《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》,称之为“三界思维轮”。如何把阴阳转化、剥离、凝聚,是修仙的主要意义,当然也需要一定正确的实行方法,在后面《灵宝毕法赋》中有相对应的具体解释。
仙者,按照钟吕丹法,有五层阶级,分为:鬼仙、人仙、地仙、神仙、天仙。
鬼仙:鬼仙乃是阴中超脱,神象不明,属于五仙最低级的层次,自身修行的时候过于急功近利,在不明内丹理论的情况下,另辟蹊径,急于速成。形如槁木,心若死灰,不知匹配阴阳,更不知坎离交媾,精气神三者都没有完成先后天之间的转化。只是靠一点心神凝聚,空虚之中,冥想存思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阴神出体,人死之后,只能说是清灵之鬼,还不是纯阳之仙,地府无名,天界无格,只能神游与尴尬之中,但毕竟和真正之鬼有异,到了一定时期要么转生为人,要么消散于荒芜,因此列为鬼仙。
人仙:达到人仙的境界,其实是修炼者起初明白一些大道,有一点内丹功法可以练习,但并没有觉悟大道,或许是资质愚钝,或许是急功近利,又或许是本身承负太重,又或许是初心动摇,道心不坚;又或许“道中得一法,法中得一术”,术又不全,不知道五行攒簇之根本,不晓得时辰变化之要诀;又或许不守内丹修行中诸多戒律;又或许迷恋采阴补阳之旁类;又或许服饰金石外丹……等等.前者乃是天性使然,后者实乃作茧自缚,并非完整之大道,也非全面之功法。虽然有的有一法一术,修得之后,只有局部的改变人体精气神的状态,身形未改,可以抵抗病邪的侵害,只能延长寿命而已,因此称为人仙。人之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,如《黄庭经》中言上:
上清紫霞虚皇前,太上大道玉晨君。
闲居蕊珠作七言,散化五形变万神。
人之身处处皆有“神”之存在,又如浩瀚宇宙,其大如人身,其小亦无外,要想全面的、彻底地改变人体精气神的转化,必须要一个全面、完善、系统的理论,仅仅依靠一法一术是远远达不到的。
地仙:这一阶层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,指的是人死之后,魂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(数百数千年)聚集不散。其二,人的本身寿命活到百余年甚至数百年的程度。是不悟大道,止于小成之法,从一开始也是效法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,按照日月运转变化的数理,把一年二十四节气、十二个月令,用在自己身中,按照每天十二时辰的规律进行修炼。收敛先天真一之炁,用龙虎之变化,感受真阳真阴之气,通过坎离交媾,使得真水真气相生,真龙真虎相见。还要分辨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清浊,控制火候的文武。还要列三才,分四象,别五行,定六气,聚七宝,序八卦,行九洲。五行颠倒,五气朝元,气由肾经过肝,传与心脏。液由心脏经过肺,传与肾脏。上中下三丹田之炁畅通无阻,三田反复,通过文武火烧炼,停火沐浴温养,形成大药,经玉液、金液练形,长久住世,达到不死于人间的状态,也称陆地神仙。
神仙:在地仙的基础上,用功闭关修炼,通过两种炼形之法,其一玉液还丹,春季取离,夏季取巽,秋季取艮,冬季取震,四季取兑,从兑到干凝炁,如此三年行功一百八十一次。其二,金液还丹,金液炼形,火起焚身,金花玉露,大既济、黄白法……然后五气朝元,三阳聚顶。十月胎成,三年哺乳,九年大定,阴尽阳纯,阳神脱壳,身外化身,超凡入圣。往返仙界三山蓬莱、瀛洲、方丈。
天仙:天仙,自古以来是修道者的终极目标,在《悟真篇·卷一》有诗曰:
学仙须是学天仙,惟有金丹最的端。
二物会时性情合,五行全处龙虎蟠。
本因戊己为媒娉,遂使夫妻镇合欢。
只候功成朝北阙,九霞光里驾翔鸾。
直接点出了天仙是丹道的最高境界,当地仙厌居尘世,继续修炼,得到超脱,就是神仙,神仙厌居三岛仙境,又需要返回人间积功累德,等到功行、德行圆满,以返洞天,成为逍遥自在的天仙。玉枢真人之《仙术秘库·仙家修品术》亦有讲天仙之论:
天仙者,功成于三乘之中,迹超乎三乘之外,不为法拘,不为道泥,于天地有大功,于今古有大行。或效职为仙官,天官为尊,地官次之,水官又次之。既为仙官,升迁不已,历任于三十六洞天,而返八十一阳天。历任八十一阳天,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。总之,所谓天仙不离于天者近是。至其所以成之者,由于神仙厌居三岛。传道人间,道上有功,人间有行,与造物而同参,经万古而不朽。及其一旦功行满足, 受天书以返洞天。是曰天仙乃为仙乘中之无上上乘。
《云笈七签·天地部》来讲,天有三十六层,是按照一定方位,横向排列螺旋形状上去,天仙的境界,可以游历与各层空间之中,渐与道合真,永恒不变。